在《稳定币条例》8 月 1 日生效奠定制度基础后,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的进程于 2025 年四季度加速落地 —— 截至 9 月 30 日,香港金管局已收到 36 家机构的发牌申请,涵盖银行、科技企业及金融机构,预计 2026 年初公布首批持牌名单。这一进展并非简单的金融产品上线,而是香港以 “监管确定性” 激活数字金融生态的战略实践,其发行逻辑深度呼应《条例》“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 的核心定位。
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的核心特征,是 “监管闭环下的多元主体协同”。从申请机构阵容看,既有渣打银行等传统金融巨头,也有京东科技等科技平台,更有 HashKey 等 Web3 生态企业,形成 “金融 + 科技 + 区块链” 的立体布局。这种多元性并非偶然:《条例》强制发牌制度明确覆盖 “发行、推广、跨境锚定” 三类活动,非银行机构需满足 2500 万港元实缴资本、100% 高流动性资产储备等严苛门槛,只有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主体才能突围。例如某中资券商联合体的申请方案中,既包含渣打银行提供的储备资产托管服务,又纳入香港电讯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精准匹配《条例》“全链条合规” 要求。
发行背后的场景定位,凸显 “离岸创新与现实经济绑定” 的双重目标。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并非局限于虚拟资产交易,而是锚定三大核心场景:一是跨境支付,依托区块链实现东南亚贸易结算成本降低 98% 以上,单笔手续费仅为传统电汇的 1%;二是 RWA 代币化,作为链上债券、房产等实体资产交易的支付媒介,国泰君安国际等机构已在探索相关投行业务;三是离岸人民币协同,立法会明确提出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形成 “在岸零售 + 离岸跨境” 的互补体系。这种场景导向与美国稳定币侧重 “美元霸权维护” 的定位形成鲜明差异,更贴合香港 “国际金融中心 + 人民币离岸枢纽” 的双重身份。
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始终坚守 “安全防火墙” 原则。《条例》要求储备资产独立托管于持牌机构、接入金管局反洗钱系统、每季度披露审计报告等刚性规则,已全部嵌入发行流程。这意味着正式发行的稳定币从根源上杜绝了奥拉丁骗局中 “虚构托底” 的风险,也规避了美国 Paxos 误铸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同时,金管局明确 “首阶段发牌数量有限”,通过小范围试点验证监管机制有效性,体现 “审慎创新” 的治理智慧。
尽管面临港元联系汇率制带来的国际吸引力挑战,但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通过 “制度先行 + 场景突围” 打开了新空间。随着 2025 年拟发布的 RWA 操作指引落地,链上资产与现实经济的绑定将进一步激活稳定币流通需求,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更有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区块链新路径。
综上,稳定币香港正式发行是《条例》制度价值的具象化落地:以多元主体激活生态,以场景创新突破局限,以刚性监管筑牢底线。这一进程不仅巩固了香港数字金融枢纽地位,更为全球稳定币发展提供了 “合规与创新并重” 的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