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币总发行量多少枚?” 的追问,看似是技术参数查询,实则可能踏入虚拟货币的炒作陷阱。检索发行机制、市场数据与诈骗案例发现,以太币并无固定发行上限,其总量随质押挖矿动态增长,截至 2025 年 4 月已超 1.3 亿枚,而这一 “无上限” 特征正被不法分子当作炒作噱头,与 “英雄链” 募集以太币诈骗、虚假 “搬砖套利” 套路如出一辙,背后暗藏非法金融活动的多重致命风险,且完全触碰法律红线。
首先需明确:以太币 “无固定发行量” 的机制不改变其非法属性,总量数据仅为炒作工具。我国十部门早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均属非法,这一定性与发行量无关。与比特币 2100 万枚的固定总量不同,以太币的发行依赖以太坊协议,由验证者质押挖矿产生 —— 合并升级后每月新增量已降至约 4.5 万枚,但 “无上限” 的底层设计意味着长期通胀不可避免。不法分子刻意回避这一本质,或夸大 “低通胀” 制造稀缺假象,或炒作 “总量破亿” 营造热度,本质与所有虚拟货币炒作逻辑一致,都是用技术参数掩盖无价值支撑的事实。
不法分子围绕 “以太币发行量” 设计了三重精准诈骗链条,复刻成熟收割模式。一是 “总量噱头引流”,在社交群组传播 “以太币总量即将见顶,现在入手必涨” 的虚假言论,搭配市值超 0.2 万亿美元的数据制造繁荣假象,与 “英雄链” 用白皮书包装骗局的手法一致;二是 “募资收割闭环”,以 “锁仓以太币享高收益” 为诱饵,诱导用户转入资产,实则如 “英雄链” 案所示,短短两月就非法募集近 4 万个以太币(价值超 3 亿元),随后瓜分资产跑路;三是 “套利陷阱诱骗”,宣称 “利用不同平台发行量差异搬砖套利”,引导用户在非法平台操作,实则如瓯海警方破获的案件,用虚假代币骗取用户以太币,涉案金额超 1 亿元。
参与以太币相关活动,将面临三重不可挽回的风险。一是资金清零风险,以太币交易多通过境外平台进行,资金经虚拟货币渠道转移后追讨成功率不足 5%,“英雄链” 案中受害者损失的 3 亿元至今未能追回;二是法律追责风险,根据我国规定,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损失自行承担,若协助募集以太币还可能触犯集资诈骗罪,正如 “英雄链” 案中 9 名主犯被批准逮捕;三是市场操纵风险,以太币虽市值庞大,但仍存在巨鲸控盘现象,2024 年曾因大额抛售单月暴跌 40%,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抵御波动风险。
必须戳破的认知误区是:“有发行量数据” 不等于 “有投资价值”。以太币的发行量只是区块链协议的技术参数,正如 “英雄链” 案揭示的,即便是 “国际承认的数字货币”,也能成为诈骗工具。我国监管从未因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或技术特征放宽限制,任何围绕总量的宣传都是骗局。
对用户而言,明确 “以太币无固定发行量” 后,更需牢记 “知总量,远风险”。我国不存在合规的以太币交易渠道,任何发行量相关的炒作必然是骗局。牢记 “英雄链” 3 亿诈骗案、瓯海 1 亿套利骗局的教训,像拒绝 USDC、NFT 币一样远离以太币,选择持牌金融机构产品,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 —— 在技术参数的诱惑面前,任何 “抄底” 的冲动,都可能让自己沦为诈骗分子的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