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D 币会不会归零?技术叙事下的风险终局审视

“WLD 币会不会归零” 的疑问,折射出加密市场对 “明星背书型代币” 风险边界的困惑。与 OM 币由造假团队主导的纯骗局不同,WLD 币背靠 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发起的 Worldcoin 项目,有明确的 “人格证明” 技术叙事与资本加持,但多重致命风险的叠加,仍使其面临 “价值归零” 的现实可能,只是路径比纯粹空气币更具隐蔽性。

WLD 币的价值支撑看似扎实,实则根基脆弱。其核心价值绑定 Worldcoin 的虹膜识别身份系统 —— 通过 Orb 设备扫描虹膜生成 World ID,声称要解决 AI 时代 “人机区分” 难题,WLD 币则作为生态流通与治理代币。这种叙事吸引了 a16z 等顶级资本入局,估值曾达 30 亿美元,上线初期价格一度冲至 5.29 美元。但本质上,这一价值逻辑建立在 “虹膜数据商业价值” 与 “全球生态落地” 两大假设上,而目前两者均未兑现:所谓 “全民基本收入分配通道” 仍停留在概念阶段,WLD 币的支付、治理功能尚未形成实际应用闭环,与 LINK 币依托预言机生态的刚性需求形成鲜明反差。

监管围剿与数据信任危机,正瓦解 WLD 币的生存基础。作为项目核心的虹膜采集业务已在全球范围内受挫:哥伦比亚下达永久禁令,认定其未获数据处理授权、缺乏安全保障;西班牙、葡萄牙暂停数据收集,肯尼亚曾全面叫停项目。这些禁令直接打击了 World ID 的扩张逻辑 —— 截至 2023 年 8 月仅 200 万用户认证,且高度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与 “全球身份系统” 的目标相去甚远。更致命的是,虹膜作为不可更改的敏感生物数据,其泄露风险引发的信任崩塌,可能让整个项目失去社会许可,而依赖生态存在的 WLD 币自然会随之一文不值。

巨鲸控盘与流通机制缺陷,埋下 “人为归零” 的隐患。链上数据显示,WLD 币前 100 个地址持仓占比高达 95.08%,最大地址独占 57% 流通量,这种集中程度甚至超过 OM 币的控盘格局。尽管团队与投资者代币有锁定期,但做市商持有的 1 亿枚代币曾在上线初期流通,为短期操纵提供了空间 —— 上线首日暴涨后 24 小时内暴跌 50% 的行情,已显现巨鲸收割痕迹。若未来锁仓代币集中解锁,或项目负面消息引发集中抛售,缺乏分散共识的 WLD 币可能重蹈 OM 币 “单日暴跌 95%” 的覆辙,最终因流动性枯竭沦为 “僵尸代币”,与归零无异。

需警惕的是,“明星背书” 与 “技术叙事” 正掩盖归零风险。Sam Altman 的光环让市场忽略了关键事实:Worldcoin 的零知识证明技术并未完全解决数据隐私争议,多国监管的持续加压已使其扩张停滞;而 30 亿美元估值对应的是 “未产生收入” 的业务现状,本质仍是资本炒作的结果。这种 “技术包装 + 资本背书” 的模式,比 OM 币的 “造假包装” 更具迷惑性,但一旦叙事破产,价值回归速度可能更快。

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无论 WLD 币是否归零,其非法属性都不会改变。相较于 OM 币的 “快速崩盘式归零”,WLD 币可能呈现 “缓慢失血式贬值”,但最终结局的风险本质一致。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技术叙事不能替代价值落地,明星背书无法抵御监管风险,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