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正式宣布比特币:严禁交易的监管立场与风险警示

 

“中国银行正式宣布比特币相关政策了吗?是否允许办理比特币业务?”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银行公告与监管实践中早已明确:中国银行始终严格落实国家金融监管要求,正式宣布严禁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任何金融服务,坚决切断交易资金链路,这与前文所述 U 交易所 “非法金融活动” 的定性逻辑同源,本质是守护金融安全与公众财产的明确表态。

中国银行的立场绝非个案,而是对监管红线的坚定执行。我国 2021 年十部门联合通知已明确比特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作为国有大行,中国银行早在监管政策出台后便正式发声,通过官网公告、网点宣传等多种形式宣布:不开展、不参与任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不为比特币交易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清算结算等服务。这一立场与建行、农行等同业保持一致,共同构建起虚拟货币交易的金融防火墙 —— 正如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在实践中发现客户汇款用途为 “购买虚拟货币” 时,立即启动预警并报案止损,中国银行也建立了类似的异常交易监测机制,从源头遏制比特币交易风险。

银行的 “正式宣布” 背后,是比特币交易与犯罪活动的深度绑定。中国银行在风险提示中明确指出,比特币交易已成为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的重要载体,这与 U 交易所沦为 “犯罪工具” 的现实高度吻合。实践中,不法分子常以 “高收益” 为诱饵诱导投资者参与比特币交易,其套路与交通银行新乡分行揭露的骗局如出一辙:通过虚假社群营造暴富假象,利用伪造平台操控价格,待投资者入金后卷款跑路。更危险的是,比特币的匿名性使其成为资金跨境转移的 “灰色通道”,正如北京通州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所示,犯罪分子通过虚拟货币转移电诈赃款,而银行的资金监测正是阻断这类犯罪的关键环节。

无视银行禁令参与比特币交易,将面临法律与财产的双重毁灭。从法律层面看,中国银行的正式宣布已清晰传递风险:参与比特币交易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若协助转移交易资金,可能构成帮信罪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高可判十五年有期徒刑。从财产层面,风险早已形成闭环:平安银行宁波分行曾遇客户因参与虚拟货币投资导致 14 万元资金无法追回,最终确认遭遇诈骗;而比特币价格单日暴跌超 20% 的极端行情频发,其投机属性与 U 交易所 “价格操纵” 的风险本质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

中国银行的持续行动,彰显监管围剿的高压态势。近年来,中国银行不仅通过公告亮明立场,更在实践中主动堵截比特币相关风险:类似建行山柴支行劝阻 “圆周率 PI 币” 投资诈骗的案例,中国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多次凭借专业敏感,成功阻止老年客户向比特币交易平台转账。这种 “宣传 + 拦截” 的双重举措,与公安部打击虚拟货币犯罪的专项行动形成合力,正如尤溪县人民政府披露的,银行与支付机构的排查监测已成为切断比特币交易链路的关键手段。

综上,中国银行正式宣布比特币相关政策,绝非简单的业务表态,而是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明确否定。其与 U 交易所的整治、虚拟货币诈骗的打击逻辑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防范虚拟货币风险的防线。投资者需牢记:比特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中国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为其提供服务,远离比特币交易,才是守护财产与自由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