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币 ERC20” 的高频提及,既包含对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关注,也暗藏不法分子借技术概念布设的诈骗陷阱。作为以太坊生态的核心代币标准,ERC20 定义了同质化虚拟币的发行与交互规范,但其技术中立性正被滥用为诈骗伪装。厘清其技术本质与风险边界,是规避虚拟货币骗局的关键。
技术解析:ERC20 虚拟币的核心特征。ERC20 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代币发行标准,通过统一的智能合约接口(如转账、授权、查询余额等函数),实现了虚拟币在不同平台与应用间的兼容流通。这类虚拟币具有同质化属性,即每一枚代币的价值与功能完全相同,可分割、可批量转移,典型代表包括稳定币 USDT、去中心化交易所代币 UNI 等。其技术价值在于降低了代币开发门槛,支撑了 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例如用户通过授权 ERC20 代币给借贷协议,即可完成质押融资操作。但需明确的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备价值,其关联虚拟币的价值完全依赖市场投机或项目应用支撑。
骗局拆解:借 ERC20 概念实施诈骗的三大套路。诈骗团伙利用 ERC20 的技术知名度,设计出隐蔽性极强的陷阱,与 “易欧交易所” 的诈骗逻辑异曲同工:一是恶意授权诈骗,创建伪装成 DeFi 项目的虚假 DApp,诱导用户通过 “Approve” 函数授权 ERC20 代币操作,表面授权少量代币,实则设置无限额度权限,待授权完成后窃取钱包内所有对应代币。2023 年初,假冒 “Uniswap V3 升级” 的钓鱼网站便通过此手段,导致数百名用户损失数百万美元的 ERC20 代币 USDT 与 ETH。二是虚假代币空投,向用户钱包发送名为 “FREE_ERC20” 的虚假代币(即 “粉尘攻击”),诱导用户点击代币附带的钓鱼链接查询详情,进而获取钱包控制权。三是ICO 融资诈骗,以 “基于 ERC20 标准发行新币” 为噱头,宣称 “上线即涨 10 倍”,通过伪造白皮书与智能合约代码,吸引用户认购后卷款跑路,此类骗局在 2025 年已导致超千名投资者受损。
风险实锤:ERC20 虚拟币的法律与财产风险。参与 ERC20 虚拟币相关活动,面临多重不可控风险:法律层面,我国明确将代币发行融资界定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ERC20 虚拟币的交易、融资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参与人员可能面临资金损失与法律追责的双重后果。财产安全上,ERC20 虚拟币交易依赖智能合约与钱包私钥,一旦遭遇恶意授权或钓鱼攻击,资产转移不可逆,且因交易匿名性难以追查,2025 年相关诈骗案件的追赃挽损率不足 15%。信息安全上,虚假 ERC20 项目的注册流程常要求提交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极易引发后续电信诈骗与洗钱风险,与 “易欧交易所” 的信息窃取套路如出一辙。
安全底线:与 ERC20 虚拟币相关的避坑指南。应对此类风险需坚守三重原则:一是认清法律红线,我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任何 ERC20 虚拟币的境内交易、融资均属违法,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二是警惕授权操作,在钱包弹出 “Approve” 授权请求时,务必核查项目真实性,拒绝向陌生合约授权无限额度权限;三是拒绝空投诱惑,对钱包内突然出现的未知 ERC20 代币,切勿点击任何关联链接,直接忽略或删除即可。
综上,ERC20 仅是一项技术标准,其关联的虚拟币却暗藏多重诈骗与法律风险。用户需延续对区块链骗局的警惕性,将技术认知与合规意识结合,坚决远离任何虚拟货币投机活动,才能守护自身财产与法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