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是无限增发的吗?” 的疑问,既折射出对虚拟货币发行逻辑的认知盲区,也成为不法分子炒作敛财的切入点。核心真相必须明确:以太坊并非无限增发,其发行机制通过算法预设并历经重大升级,当前已形成 “增发与燃烧并存” 的通缩模型,但无论发行量如何变化,其虚拟货币属性与非法交易本质从未改变,任何借 “增发 / 通缩” 炒作的行为,都暗藏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
从技术设计看,以太坊自诞生起就未设定 “无限增发” 规则,发行机制随网络升级持续迭代。2015 年上线初期,以太坊通过预售发行 7200 余万枚基础代币,此后依托 POW(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 “挖矿” 持续增发以激励节点维护网络,此时虽未设定总量上限,但增发速率由算法固定,并非无节制印钞。2022 年 “合并” 升级是关键转折点:网络从 POW 转为 POS(权益证明)机制,增发速率大幅降低,同时引入 “EIP-1559” 燃烧机制 —— 每笔交易的部分手续费被永久销毁,直接对冲增发量,使以太坊成为通缩资产,预计通缩率达 2%。截至 2025 年,其流通量约 1.2 亿枚,增速已从早期的 13% 降至 4% 以下,彻底打破 “无限增发” 的谣言。
需警惕的是,“以太坊是否无限增发” 已沦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话术工具,套路与多起虚拟货币骗局高度重合。骗子常刻意混淆概念:在市场低迷时宣称 “以太坊将无限增发,价值必然归零”,诱导用户低价抛售或转入虚假平台 “兑换高收益币种”;在行情上涨时则炒作 “通缩机制下价值将暴涨”,冒用 “技术专家” 名义编造 “升级利好”,这与 “100 天体币虚假消息视频” 的引流手法如出一辙。更隐蔽的是,他们会伪造 “以太坊增发白皮书”“通缩数据报告”,引导用户进入非法交易平台充值购买,待资金到账后便通过后台操控币价或直接关停平台跑路,与 “鑫慷嘉” 平台以 “政策利好” 诱骗 170 余人入局的收割模式完全一致。
即便以太坊确非无限增发,参与其交易仍难逃多重风险且维权无门。财产风险方面,所谓 “通缩升值” 仅是理论推演,实际价格完全由市场炒作与幕后操控决定 ——2021 年以太坊价格从 2.77 美元涨至 2725 美元的 “984 倍涨幅”,与 2022 年的断崖式暴跌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其价格泡沫的脆弱性。法律风险更不容忽视:我国十部委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最高法亦强调交易合同无效,相关损失需自行承担。上海警方侦破的跨境虚拟货币诈骗案中,正是利用 “以太坊通缩” 噱头引流,最终 23 名嫌疑人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刑,涉案资金达 1.2 亿元。
必须认清以太坊与合规金融产品的本质区别。我国正规投资品均有真实价值支撑与监管背书,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由央行统一发行管理,不存在 “增发争议”;而以太坊无论通缩还是增发,本质仍是无国家信用背书的虚拟商品,与 “派币”“雷达币” 等骗局在非法属性上并无二致。那些宣称 “看懂增发机制就能稳赚” 的说法,与 “CoinQ 官方下载” 的虚假宣传一样,都是收割投机者的诱饵。
总之,以太坊 “非无限增发” 的技术事实,丝毫改变不了其非法交易的核心属性。讨论 “增发与否” 的本质,是陷入了不法分子设置的认知陷阱。远离所有虚拟货币炒作,对 “通缩升值”“技术利好” 等宣传保持警惕,选择金融监管认可的合规渠道,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