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作为首个去中心化虚拟货币,其诞生时间常被视为加密货币时代的起点 —— 它于 2009 年 1 月 3 日正式发行。这一日期的确定,源于其创始人 “中本聪” 在当天挖出的创世区块,区块中嵌入的《泰晤士报》头版标题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也成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特殊注脚。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质疑催生了比特币的构想。中本聪在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货币方案,旨在摆脱对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依赖。2009 年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时,最初仅在极客社群中传播,首笔交易发生在 2010 年 5 月 —— 程序员拉斯洛用 1 万枚比特币兑换了两个披萨,按如今价格计算,这两个披萨的 “成本” 已堪称天价,也从侧面印证了比特币价格的荒诞波动。
从发行至今的 15 年间,比特币经历了从 “无人问津” 到 “市值千亿” 的戏剧性转变。2011 年其价格首次突破 1 美元,2017 年飙升至 2 万美元,2021 年一度突破 6 万美元,如今又在市场炒作中维持着高位波动。但价格的疯狂背后,始终无法掩盖其 “无实际价值支撑” 的本质:它既非法定货币,也不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价格涨跌完全由市场投机情绪主导。
更重要的是,我国早已明确比特币相关业务的非法属性。2013 年以来,多部门多次发文强调,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其交易炒作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比特币交易,不仅可能因价格暴跌血本无归,还可能卷入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2009 年的这场 “金融实验”,如今已演变为充满投机与风险的漩涡。无论比特币的发行故事多么具有颠覆性,都改变不了其虚拟货币的本质。面对这类没有实际价值的投机品,保持理性远离,才是对自身财产安全的最好保护。